欢迎收藏本站,常回来看看,多多向朋友推荐哦,再次向您表示感谢,点击赚钱论谈 进入首页!
饶中亮50开外,特别健谈。他独特的经历和见识,使他与一般的搞收藏的人有很多不同:如拥有加拿大籍,却常驻中国工作;学过字画,却以注册会计师为职业;喜欢收藏,却从不重金购物;拥有价值不菲的珍品,却和妻子蜗居在一套65平方米的房子里;兴趣广泛,却给自己的书房起号“无味斋”。面对如此奇人,我们的采访也变得饶有兴致。
艺术品收藏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奢侈的投资,但在讲究价值发现的饶先生看来,这个市场上同样有工薪阶层的一片空间。
饶先生从来不追求那些已经炒高的藏品。他每个月为自己购买收藏品的预算严格控制在1万元内,超出预算,即使作品再好也不会下单。他说,收藏时心态要平和,要看准再下注。
他追求的是一种收藏的境界,如果一件藏品是从他手上被人认识的,他会颇有成就感。所以,有时他从看中一件作品到真正买下,时间间隔达一年之久,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十多年了,饶先生一共砸在藏市中的资金不过区区百万元,但现在只要拿出几件珍品,价值就能超过这个数。
人生延续儿时的梦
饶先生对艺术收藏的热衷源起儿时的梦。
他出生于1956年,属猴。都说,属猴的人兴趣广泛,饶先生深以为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6年的美术课程培养了他对艺术的感觉,当时他喜欢色彩的相互交织,喜欢屁颠儿地跟着画家老师到处跑,喜欢听那些画家大人们在一起探讨一件他看不懂的画。他曾经师从当代著名画家宋文治先生,“可惜我在艺术方面没有任何的造诣”,他不无遗憾地笑着说。这段童年经历虽然没有最终把饶先生领进艺术大门,却为他以后的艺术收藏打开了一扇窗。
改革开放后,饶先生成为国内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曾在英国伦敦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过,后来又以注册会计师的身份在多家公司担任财务总监。近20年的财务管理经历让他对财务计划、预算、成本、现金流量控制等尤其敏感。谁都没想到,这段职业生涯,也为他日后投资艺术品增添了一份理智。
走过青春,走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了点积蓄的饶先生开始喜欢逛逛文物古玩市场,但他从不喜欢“轧闹忙”,他喜欢从一大堆昂贵的艺术品中挑出那些价格不高但却有升值潜力的作品。
国画猎宝“冷名头”
对于国画,饶先生一直情有独钟,15年前他开始专门收藏国画。他说,目前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发展极不平衡,人们对名家的作品喜欢一哄而上,简直到了趋之若鹜的程度,但是对一些名气不大的作者作品,却冷眼相对。他说,“我正是看到了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价值体系的‘紊乱’,才喜欢挖一些‘冷名头’藏品。”他称之为“中国艺术品的价值重估”。
所谓“冷名头”,就是在拍卖市场或者文物市场上少人问津,即便拍卖成功,价格也不高但其本身艺术水准却较高的作品。这种作品因少人炒作,少人造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饶先生认为其未来潜在的升值空间较大。
饶先生家里有一幅国画名家周思聪的水墨素描《矿工图》,当年他买下时,周思聪还健在,摊主对其作品风格并不看好,饶先生以800元钱就轻松“拿下”,后来周思聪升为中国美协副主席,再后来人去世了,她的画一路水涨船高,那幅素描也身价倍增,估计已经价值几万元了。
他还曾经用800元钱买了一幅袁晓岑的《和平鸽》,又用500元钱将著名画家岑学恭的巴山蜀水收进袋中,后来这些画家都成了大师级的人物,这些作品自然也价值不菲。
瓷器追踪名家大作
3年前,当国画收藏异常火热时,饶先生另辟蹊径,开始收藏陶瓷。不同于国画的挖掘“冷名头”,他对陶瓷的收藏主要采取追求“名头”策略,专门收藏那些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学院院长或者教授、或者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等头衔的名瓷专家的作品。
当时,饶先生一直希望能收藏一两件周国祯的作品。周国祯号称景德镇的“瓷都泰斗”,多以动物为题材,在高温色釉装饰、耐火土大写意、泥条盘筑古法新用等技术上,开创了现代瓷器的新时代,引导了我国陶瓷艺术的新潮流。但是此人名气太大,如果直接去他家里买,价格一定会超出饶先生可以承受的范围。于是他想,艺术家一般好交朋友,喜欢将自己的作品赠予知己同道。于是他上网“百度”一下,看哪些人手里有周国祯的作品,搜索结果发现南京的一个收藏家手里有很多周国祯的早期作品。其时正是“非典”时期,人们很少出门,然而在一个周末,冒着滂沱大雨,饶先生踏上了北去南京的列车。由于不确定这个收藏家的住址,他从城东寻到城西,又从江南找到江北,直到晚上才找到那位收藏家的家门。一开始,那位收藏家知其来意后,对手中藏品开价很高。饶先生不为所动,这一夜,他和收藏家彻夜长谈,他对艺术的追求终于打动了对方。最后,他从收藏家手里低价买进了5件藏品,其中一个瓶子仅花3000元,现在这个瓶子已经升值到4万多元了。
此后,饶先生又不断从这位收藏家手中买周国祯的作品。回眸一看,画、盘子、瓶子等一系列原作作品达30多件,如此收藏规模,连周国祯本人知道后都为之惊讶,因为周国祯早期作品存世的已不多,其中不少精品已成世人的追逐之物。
防假“功课”成为必修
涉足艺术品市场的人都有一个“吃药”的过程。“吃药”,俗话说就是买了假货。虽然饶先生有学美术的背景,但“吃药”仍难免。
饶先生曾经买了韩天衡的两件作品,韩天衡现在是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擅长书法篆刻。有一次听说韩天衡在上海书城签名售书,他将自己收藏的韩天衡的作品拿给画家本人鉴定,结果却是假的!那两件作品仿得很逼真,他当时一听,马上向韩先生请教怎样鉴别大师作品的真假。那天韩先生兴致很高,手把手教了他几手,还给了他两个签名,说是补偿。
饶先生说,收藏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随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爆,大量假货充塞坊间,稍一“走眼”,就会上当。从那次“吃药”的教训之后,饶先生每次收进某件艺术品之前,一定会先做“功课”,通过上网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对藏品的作者、所处历史背景、作品的特征等做到心中有数后才会出手。
兴致走到哪玩到哪
饶先生常说,艺术品是长腿的,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地域间的信息差和认识差使作品的价值容易被低估。他总是借出差的机会,到处搜罗他想要的东西,“走到哪玩到哪儿”。
平时出差所到之处,他一定要去光顾两个地方:一是当地的文物市场,一是美术馆。而在这些地方,他经常会“淘到便宜货”。
有一次,饶先生去成都出差,在古玩市场上随便逛逛,突然小摊上的一件青花作品让他眼睛一亮:这不正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陆如的作品吗?他开始和摊主“摆龙门阵”。从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中,他知道了这件藏品“云游此处”的原因,原来是抵债之物。他马上给上海一些朋友打电话了解情况,知道摊主所说不虚,于是认定这件作品就是陆如的青花。他花了几百块钱将此珍品收入囊中,现在这件藏品不知已翻了多少倍。
> 有机会出国,饶先生也不会忘记收藏。现在家中有4件艺术品是他4次到新加坡出差时“淘”回来的。一次在新加坡一家画廊里转悠,他发现一些作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他心里暗喜,莫非这就是那些流落四海的“穷画匠”的作品?原来到新加坡之前,饶先生曾经耳闻:解放前一些艺术家由于生活拮据以画谋生,不少艺术珍品因此散落在海外,而新加坡的一些画廊就经常会有这种“埋在土里的金子”。这些作品在新加坡因为无人识货而“默默无闻”,但在国内却早已价值不菲。果然,他这次发现的正是一批被搁置了多年的艺术珍品。由于画廊老板每次只肯卖给他一件,他于是每次去新加坡,都要去那家画廊“淘宝”。
热点推荐:
网上开店如何进到便宜货 如何在网上开店? 如何用博客赚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