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日星期四

成功赚钱:无中生有成就我亿万富翁 1

自从那个叫胡润的美国人在《福布斯》上鼓捣出一个中国大陆富豪榜,一下子大江南北冒出那么多有名和没名的富豪们,于是让不少人愤愤不平,让不少人喜上眉梢,让不少人借鸡下蛋……
据说2002年底,这个美国小子还要继续推出新的大陆百大富豪榜,只是这一次要像美国快餐一样,推出全套的、严格的、标准化“食谱”,一句话要照单全收。不再让大陆媒体们坐收渔利。
谁会是今年的魁首?谁又会出局?有的聊也好,无聊也罢,对一些人而言,这是一个正正经经的话题。比如2001年排名第15的上榜富豪杨卓舒就表态:“既然排上了名,就不希望从15名退到30名,也不希望从排行榜上消失,希望下次能排到10名。”为此还大张旗鼓地提出了一个口号:“建百年卓达”。
说实话杨卓舒能突然张扬,真托了胡润的福。在此之前,除了河北人,鲜有人知道杨卓舒是何许人。
又一个关于金钱的奇迹诞生了。想当初,杨卓舒不过河北一名普通记者,仅用9年时间,居然个人资产高达21亿之巨。
尤其让各路老记们看不懂的是,同是码字的,怎么杨就能给自己码出个亿万的“金身”?
如果说杨命里带金,一定有人会站出来说“胡扯!”如果说杨比一般人幸运些,似乎也没有参照价值。那么杨的发迹,总得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吧?
杨卓舒有个著名的理论叫“无中生有”,中国有句成语叫“无独有偶”。似是而非,走着瞧……
一位策划人在说起杨卓舒的时候,简练概之,杨是一位制造形式的高手,他的成功,不是某个人的成功,是中国当下某种说不清的经济现象的成功。
在与杨卓舒交谈的过程中,很少听到他就公司的治理结构方法发表看法,也很少有具体的数字和事实,更多的是一些宏大的分析。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杨卓舒似乎更愿意从政治、经济、历史、道德乃至审美等等诸多方面洋洋洒洒地说开来。如果不认识杨卓舒,第一次听他讲话,很难将他与企业家联系在一起。
经济项目还是政治项目? 在第二次采访杨卓舒的时候,和他交流:“我们看了你的项目,听了你的演讲,感觉你不太像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倒是像一位主管城市建设的市领导。"
听此,杨卓舒一笑,用他那一贯坚定的口吻说,“我所有的项目,既是经济项目,又是政治项目。”
听不明白,没关系。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杨卓舒手上正在实施的几大项目。今年8月初,杨卓舒满怀豪情地对外宣布,卓达集团要在中国华北平原建造一个超一流的大城市。包括两个重大项目:一是太阳城项目,终期目标是3万亩,一期是6000亩,集科、工、贸、商、住、文教于一体;二是和藁城合作,为城市向东发展创造条件,修一条15公里长、120米宽的大道。从而形成一个以现有石家庄为基础的华北中心大城市,并保证新增加的600-800万城市居民及时就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宏大的构想。杨卓舒有着充分的理由来论证自己制造城市项目的可行性。在杨的眼里,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现有220万人口,规模太小。按照三个基本的城市指标,一是GDP在800亿以上的地区,中心城市人口应在500万以上;二是河北7000多万人口,省会人口应该在500-600万人口;三是中心城市辐射半径所居住的人口40%应在中心城市。如此宽阔的城市发展空间,杨卓舒为自己找到了一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理由。
根据杨卓舒自己透露,制造城市的计划已经取得了河北省政府,石家庄市政府的同意,两级政府表示,将全面配合卓达的造城项目,让河北有所改观。
这就是典型的杨卓舒发展模式:把公司的经营活动与政府的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给项目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
杨卓舒对此有一句很精辟的解释:跳出房地产做房地产。在杨卓舒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里,很少看到他围绕居住文化来进行,他的大多数决策,都是对政策的诠释。
在石家庄往东北方向大约20公里外,杨卓舒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服装产业园区--卓达服装产业园,杨计划把这个项目做成全亚洲最大的服装制作贸易中心。显然,这又是致力于河北经济发展的大项目。
河北省两院院士科技院是杨卓舒最为得意的项目之一,这是卓达集团与石家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隆重推出的大型现代化项目,其目的是推动河北科技发展,关怀高级知识分子。在策划之初,杨卓舒特意拜访国际知名教授牛满江,邀请他今后来石家庄科技院建设自己的工作室。此方案一出,一片叫好,立即把该项目列为河北重点项目之一。
几乎可以肯定,杨卓舒的每个项目都在努力寻找政府的支持,这种寻找是第一位的。今年5月18日,杨在廊坊开了一个项目新闻发布会,近200名记者受到杨卓舒的邀请,一些政府官员也在邀请之列。据说,杨卓舒已经决定在延庆建造"卓达山水江南度假村"、"北京龙庆峡国际生态康乐园"。杨卓舒雄心勃勃,发誓要把这两个项目做成全北京最大的郊野公园和新型旅游文化城镇。而在海南三亚市,杨大举圈地,准备陆续启动三亚热带雨林度假村、三亚卓达旅游职业学院、亚龙湾院士院、蓝硅谷海洋科技城等九大项目。其构思之磅礴,令人惊讶。
沿着同样的思路运作的房地产项目,杨卓舒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这个曾经的媒体同行对政治动向、政府决策、社会热点超级敏感,他总是先把自己的一个策划空前放大,引起官方的高度注意,提前取得政府的全力支持,然后去谋求其他经济力量的支持。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结构下,我们没有太多的理由否认杨卓舒的方法,尽管在杨卓舒之前,一些按照此类方法经营公司的人以失败告终,但是杨卓舒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成功的形象。在所有的场合,杨卓舒意气风发。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杜发明"企业家"这个名词时,具体定义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按照萨伊杜的观点,杨卓舒应该算是一位企业家,他的确一直在进行转移的工作,所不同的是,杨所进行的转移是他津津乐道的非经济资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得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里提出过一个新的经济学悖论:世界上存在着免费的午餐。他说,只要我们伸手,我们就能找到午餐。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有着大量的资源在等待着用武之地,在等待着整合。真正短缺的不是资源,不是资金,而是思维,是对现实对社会的理解和把握。
说杨卓舒识时务也好,说他庸俗也好,杨卓舒对政策的理解形成了他的特色,并用这样的理解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开发氛围。杨卓舒曾有过一个比喻,他说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就像造鞋的工厂,他把鞋底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没有鞋底,他杨卓舒有再好的鞋帮,往哪儿钉呢。
大公司还是个体户?
在接触杨卓舒之前,琢磨身家数十亿的人物其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事实却让记者大跌眼镜:杨卓舒并不掩饰自己就是一个个体户。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杨卓舒的个体户模式比家族化管理更加私人化,在杨看来,即使在家人之间进行股份制改造,也会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造成冲击。因此,在放弃股份制改造的前提下,他也放弃了公司的家族化管理,他不希望自己的亲人进入公司高层管理。在卓达,就他一个人说了算!

没有评论: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