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日星期四

成功赚钱:无中生有成就我亿万富翁 3

如今,自觉深悟“道”的杨卓舒仍然在他的“道”上快马加鞭,一路狂奔,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位善于造势的人,能在这条狼烟滚滚的“道”上跑多远?
多远才安全
为什么杨卓舒如此看重经济以外的力量?这与杨卓舒的经历有关。第一次见他,没说几句,他就开始讲述他小时候的遭遇。杨卓舒的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在黑白颠倒的时代被双双打成右派,8岁的杨卓舒因此被看成"黑五类",一直看着父母被批斗长大。从受人尊敬的家庭到社会底层,幼小的杨浅尝政治的磨难。杨的父母是那种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能看到希望的人,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文化教育和理想教育,这保证了杨卓舒能够顺利地考上大学,并成为省报的一名记者。在较长的记者生涯中,杨卓舒领悟到在中国,政治敏感及政治觉悟的重要性。如果有人认为杨卓舒不过就是政治的附庸,那就大错了。在很多场合,杨都公开表示,自己只在主席台上讲话,不习惯坐在台下听人讲。宁愿做个江湖纵横家。他的秘书对记者说,杨总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即使是高层领导在台上演讲,杨总照样在台下打瞌睡。杨卓舒还多次说,自己不过一介百姓,决不可能对某个官员行巴结之事。“杨卓舒还援引河北这几年高官贪污受贿的事实,说明自己一身清。“你看看,河北这几年,从省常务副省长,到十几个重要官员,都因为经济问题落马,我也曾经被怀疑对他们有行贿之嫌,但是事实最后证明,我杨卓舒从不巴结当官的”。
杨卓舒的性格冲突在这里显露无遗。一方面,他在借政策的力量做自己的事情,一方面又想与真实的政府关系保持距离。杨卓舒一直在思索企业家离政治要多远才安全的命题。这种具有距离美学特点的经营艺术,杨卓舒一直在苦心操练。
首要故事——独家访谈
杨卓舒的概念股:一合作就出事(主)
杨卓舒语录
像做政治一样办企业,像办企业一样管国家。
◇一个人办企业,如果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企业上,企业办不大,也办不了,办不实。 ◇我不打算让我的企业上市,我讨厌股市,那是中国最大的“黑社会”,很多企业先吃银行,再吃财政,最后就吃股市,那是一帮没有本事的人,就是宰老百姓的腰包。
◇在卓达,只要我想干,我就开始干。
在华北平原再造城市
“老牟是个很有想法的人”
英才:听说你要在华北平原造一座大城市?
杨卓舒:这是我们的一个新项目,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造城市,由过去造一幢房、一个小区,到由若干个小区组成一个社区,到现在已经突破一个社区的概念,再造一座城市。而且新造的城市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所选择的小城镇建设。
英才:河北省政府支持你这个项目吗?
杨卓舒:当然支持,这两个项目都是和当地政府合作,总的目标是符合河北省政府和石家庄市政府把石家庄扩大1-2倍的想法。现在城市规模过小,这就如同用鱼盆养鱼,稍加不注意就会养死。城市只有到达一定规模以后,在人力、信息、金融领域包括其他商业基础就会形成合力。
英才:作为一个房地产公司,你不觉得你的构想有点过于庞大吗?
杨卓舒:恰恰相反,我认为只有我们公司才有能力来实施这种庞大的城市建设计划。我要的就是这个位置。
英才:当年的牟其中,曾说要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缺口,让印度洋的暖风吹绿西北沙漠。
杨卓舒:你得承认,老牟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而且我的想法跟老牟完全不一样。我的项目就是为了配合国家城市化道路。河北省地方政府要把石家庄造大,造到400-600万人口,我们作为河北省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企业,要促使石家庄发展。石家庄北边是滹沱河,西边是太行山,都无法再发展,向东、东南才是城市发展中心,我们的项目就围绕这个进行。
你说我宏大,是宏大,但是可行性非常具体。而且大的方向国务院已经批准,我们现在能够先期进入,而且更加超前,在城市没有到来之前,我们能够为政府做一些铺垫。
英才:这样巨大的房地产项目,征地手续很麻烦,你们怎么拿到批文的?
杨卓舒: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它从根本上将回答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关心的农民问题。我们这个项目着眼于为8万户农民提供就业,假如一户人家是4口,这个项目就将安置32万农业人口就业,这将是中央政府最关心、最着急的事情。为了寻找这样一条出路,我们国家曾经用了很多办法,其中有一种办法就是搞了17年的小城镇建设,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将一些不相干的资源组合在一起,七八个村子人为地拼凑在一起。住上楼了,卫生条件好了,城市文明相对提高了,但是没事干。过去一家种几亩地,养几头猪,虽然脏点,文明程度差一些,但是有饭吃,人为地把小城镇建起来是失败的。 我想帮农民做点事情。城市人口给240元最低生活保证就解决了,农村没有这种保障体系,也保障不起。我们的项目最大特色就是安排农民就业,因此它有生命力,你说,这样符合中国国情的项目,政府能不批?
英才:有人说你道行很深,到底有多深?
杨卓舒:我认为在中国任何一个搞房地产的商人道行都比我深。因为房地产这个产业很奇怪,也很特殊,房地产公司在这个城市盖一幢楼,产值也是两三千万元,投入达到几百万元,这算最小的,属于个体户、小摊子操作。稍稍有点规模就要上亿或者几十个亿,一是规模大,二是涉及面广。
盖200多个章,一幢房子才能做成。凡是做房地产的都能够打通关系,整合资源,但我的长处不是这个。固然我的企业从中央有关部门到地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支持和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规模大,加上我们规规矩矩做事,逢灾必救,安置就业。
像做政治一样办企业
“我的思想独一无二”
英才:你相信命运吗?
杨卓舒:人不承认命不行,命是什么?命就是一种客观规律,是由于先人的遗传,基因、品格,包括外部基因的把握,这就是命,其实命就在自己身上,想好就能好,不想好就好不了。我这样说,意思是生命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企业如此,人也是如此,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助则他人助,自杀则他人杀。命,这东西大致都差不多,关键看自己如何把握。
英才:你好像对政治有研究?
杨卓舒:我研究的兴趣非常广泛,对政治也是如此。在中国做项目,这个项目既是经济项目,又是政治项目,必须要这么思考。我经常说一句话:像做政治一样办企业,像办企业一样管国家。这是我的思想独一无二!如果就企业说企业,永远也说不清,也无法解释。就像做房地产,应该跳出房地产做房地产,讲企业时,应该超越企业自身。一个人办企业,如果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企业上,企业办不大,也办不了,办不实。
企业是一个捎带脚的过程,把企业之外的事情做好了,企业也就做好了。刚才我说的造城市项目,实际要是单从房地产角度,从楼盘、市场和其他常规角度考虑,不能有这个项目,怎么可能呢?一个企业要搞2000万平方米建筑,容纳20-30万人口,是吹口气就能办到吗?谈何容易?但是在此背后有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往上是国家的大趋势,国家着急农民问题,这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往下有这种潜在市场,只不过别人看不到,我能够把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找出来,把两者结合起来,既符合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又有可以具体操作和把握的市场,于是项目就变成了一种现实。
这个企业没有股东
“民营企业跳不出这个怪圈”
英才:如何看待企业的家族性?你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卓达一草一木都姓杨……。”
杨卓舒:我在讲到卓达一草一木都姓杨时,它是有前提的,我是为了说明一句话,从法律上讲,这是不能含糊的,就像西方法律所讲:人权天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当国家有困难时,这些企业都是大把捐钱。关于家族性,企业按照我们国家的公司法应该有股东,实事求是的说卓达没有股东,就我自己,之所以这样,也是中国的一种现实。没有充分商品经济发展的国家,人没有经过真正商品经济的洗礼,一合作就要出事,你寻找股东,不了解的人没人跟你合作,了解的人一般是亲朋,亲则家族化。家族化就立刻排除现代企业制度,立刻就哥们义气小圈子,排斥外来人才,立刻就有亲疏远近,整个企业陷入非常狭隘的管理,绝无发展前景。
海外有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但那是在已经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族企业,父子之间,哥们之间,都是等比例按约定的股份。首先是社会,其次是自然人,回到家里以后是自然人,在企业,我们首先是社会的,大家是平等的法人关系,按股份大小来决定。在中国不行,中国的家族企业是一个虚荣的、小市民的、死要面子的、口上不说心里直嘀咕的,一进行合作首先想算计对方的,所以民营企业跳不出这个怪圈。因此卓达是我个人的,这是我们企业比较成功的一面,毫不受家族企业影响。
英才:不需要一种机制对你进行监督吗?
杨卓舒:我有比较清醒的判断能力。
英才: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到一定阶段如果单单依靠老板个人能力,往往会出现决策失误,你怎么看?
杨卓舒:一个人说了算是形式,不等于非找一堆人开会,议而不决。一个人说了算,还要有资讯知识和外部资源的参考,不学习,不交流,什么也获不得,然后一意孤行,这不行。创意和构思决策由我讲,请外部专家、内部经理、党政机关论其可不可行,经过反复讨论,人力资源、物力、财力、市场条件、政府政策、社会组织、国际环境等各方面都讨论了,然后编制计划,要非常严谨;第三步开始决策,在创意决策之间有一个过程,是科学、理性、严谨的。简单的说一个人说了算,是不正确的。

没有评论: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