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日星期四

成功赚钱:无中生有成就我亿万富翁 4

民营企业家创始初期,都不完全是一个人,起步时背后有非常优秀的人帮助想办法,必有市场调查,有自我否定,盲目的说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神仙也不行。这三阶段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并不是上来就是一个项目,就这么干。企业是一个过程,决策是一个过程,是分几步走。
英才: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卓达在决策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你部下都反对,你最后放弃的?
杨卓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卓达只要我想干,我就开始干。
英才:你会不会对你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图谋上市?
杨卓舒:不会。而且我也不打算让我的企业上市,我讨厌股市,那是中国最大的“黑社会”,很多企业先吃银行,再吃财政,最后就吃股市,那是一帮没有本事的人,就是宰老百姓的腰包。并不是上市的企业就是好企业,中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远远比不上我的卓达。
英才:为什么不对你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样可以让员工有主人意识,哪怕是内部股份制度,也许对你的公司管理都会有好处。
杨卓舒:我一向认为,给员工股份不管用。第一,这个股参与不参与流通,不流通不增值,实现不了价值员工有怨言,如果流通,员工有可能随时离开,那么公司就白给了,很多企业现在都面临这个问题。第二,当钱以股份的形式给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员工不但没有积极性,反而产生巨大的惰性。在中国,那种有着巨大的责任性、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是少数,不要脱离中国的社会背景来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很多人有了30万、50万,房子有了,稳当了,就不思进取了。这是中国人的主流,不是说所有的人要努力发展,然后把钱捐给社会,没有几个人这样想。现在,很多企业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要搞股份制,我以为不是现在的这种方法,我会拿出一套新的办法。
兼并九成以上失败“创造需求,就能成功”
英才:卓达集团会不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实行兼并这种发展模式,卓达的多元化表现在什么地方?
杨卓舒:兼并是企业扩大的模式,但是兼并只是扩张的一种途径。最近5年来,我注意到中国一些成功企业的兼并,但按我知道的总量,九成以上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一是过于盲目地扩张,企业多元化经营是对的,是有前提的,有一些企业出于要快速扩大规模,把一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没有能力重新组合资源的企业兼并进来,这种盲目的兼并过程就是背包袱的过程。有些是好东西,但是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利用,任何事物有其两重性。
二是兼并时向政府要一些优惠条件。被兼并的企业必然是活不下去的企业,自身发展良好的企业也不会让你兼并。要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这是一种消极的现象,不是着眼于对兼并者的再造,而是着眼于外部给的条件。有8000名职工,6000亩地,政府能免多少税,或者欠的8—10亿不用还利息,这是有所图。但是优惠条件慢慢消失以后,就只有负担。
三是资金。一个企业扩张后,不能注入足够的资金,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四是市场驾驭能力。如果有能力把一个倒闭企业做活了,成功扩张若干个企业,那么他不扩张也能把企业做大。天上从来不掉馅饼,如果把扩张当作一个馅饼,当作一种廉价的资源,任何金钱后边是陷阱,你能跳出陷阱得到便宜就能成功。所以,盲目扩张是不可取的。没有听说世界上哪个大企业靠快倒闭的企业发展起来。我是一个3000吨位的舶船,为了搞成万吨,找50个小船拼起来,结果我自己也不能存在,拼凑的过程是很多企业做英雄梦、理想梦,把舢板连在一起,最后是火烧连营。
五年后交棒
“能让我佩服的好像没什么人”
英才:卓达的多元化战略怎么规避风险?
杨卓舒:万变而不离其宗,卓达开发的项目都是与房地产相结合,但都是跳出房地产,比如院士工业园、服装产业园、太阳城。二是所有这些项目,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大项目一定填补国家空白,企业最可怕的是暴殄天物,社会需求是永远的,必须创造一种为常人所需要、市场所没有的,太阳城、藁城,包括开发区卓达文化广场,从小处说这是一个城市,从大处说,填补了国家空白。我独特的发展方式是把潜在的消费欲望调动起来。真正的大企业研究社会需求,只要把握住这种需求,创造需求,引导需求,就能成功。
看别人搞上市,我们上市,看别人盖高楼,我们盖高楼,肯定存在倒闭的可能性。没有一个企业是因为创新失败的,而是看别人赚了钱,盲目跟随倒闭的。每做一件事,我都有一种责任感,所以千辛万苦审图纸,我认为如果造的东西不好,都是对社会造孽,因为它本身属社会财富,我不能想盖什么就盖什么。规避风险的根本问题是拿出创造性的、市场确实需要的东西或产品,但这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比别人百倍艰辛的劳动。
英才:2001年卓达交了多少税?你自己认为卓达是好企业吗?
杨卓舒:卓达绝对是好企业。2001年,尽管我们交纳的税收只有2000多万,但是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扶贫,去帮助失学的孩子上学。
英才:看过你的一张公益事业捐助表,你已经捐助了4000万元人民币,帮助数万失学的孩子入学,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你的纳税水平跟你的资产规模,个人收入水平相比并不多。你为什么愿意用捐助的方式,而不是用纳税的方式来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呢?
杨卓舒:我交的税也不少了,但是我认为,捐助能够更加直接体现我的德达天下的思想。
英才:让你最佩服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是谁?五十知天命,你会再做多长时间?接力棒传给谁?
杨卓舒:能让我佩服的好像没有什么人。在中国,凡是办企业,都比其他人更有价值,中国实在太缺少办企业的企业家了,哪怕是开小饭馆的老板,也功得无量。一个社会存在的载体就是商业、市场,所有组织最光荣的就是企业,发展企业的人都不容易。张瑞敏、王石都不错,都各有其道,都不含糊,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但我有我的本事,我能讲,讲三天三夜都不成问题,而且讲的都是自己的东西。各有各的快乐,各有各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趋向。
我原来目标是从政,从少年到青年,一直想做栋梁之才,写不朽的文章,我有三个愿望:一是办一流企业,二是办属于中国特色被国际承认的大学,三是办一流的慈善机构。这三个目标,根据卓达发展趋势,5年能实现。5年后我就退出这个企业。
接力棒首先不给我儿子,不给我亲属,我现在没有任何这种欲望。至于给谁,一个企业总要进行局部股份改造,20多个大项目,必能产生道德修养不错的人,也不愁没有人,顶多再干5年。我不会长久干,我成功的标志,就是把200万贫困失学的孩子重新送回学校。
英才:你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好像很不满意,所以自己办了一所大学。让人非常惊讶的是,在你的大学中设立了“董事长专业”、“领导人专业”,这样的人才是通过学校教育就可以立即出现的吗?是不是太功利了一些?
杨卓舒:分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中国好多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我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一是中国有领导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高级人才太少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体系。
为什么要这么多保镖
英才:据说你现在有10个保镖,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来保护你?
杨卓舒:因为我工作是一天三个段,中午12点以前一个段,下午6以前一个段,晚上2点以前一个段,我的身边必须有24小时常开的电话,南到三亚,北到呼仑贝尔盟,你不敢保证哪一刻哪一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我是个铁打的人,但跟着我的人必须三班倒,不然就累垮了。别说工地有火灾,就是员工家里有个急病号,小区住户哪家有急事,我也照样不能睡。另外,我比别人消耗得多,没有人给我拿着水,拿点小饼干,我得熬死自己。当然,现在治安状况真的很不好,匹夫无罪,怀璧有罪,谁也不想因为自己有几个钱就招人害,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没有评论: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