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日星期四

成功赚钱:无中生有成就我亿万富翁 2

与早期的河北卓达房地产集团相比,现在的卓达集团北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南到三亚。如此庞大的卓达集团,杨卓舒当然是董事长。接下来,杨把自己的集团进行了划分,切成四块:北京卓达集团、河北卓达集团、三亚卓达集团、呼伦贝尔卓达集团。按照通行的公司架构,杨卓舒应该根据授权制度,任命4个人分别担任4个集团的总裁,这4个人直接由杨卓舒管理。但是杨卓舒不这样做,他自己亲自担任4个分集团的总裁。杨卓舒顶着卓达集团总裁,河北卓达集团总裁、北京卓达集团总裁、三亚卓达集团总裁、呼伦贝尔卓达集团总裁5大头衔。
毫无疑问,这样的管理结构必然导致杨卓舒事必躬亲。记者发现,杨卓舒每天的工作时间长得惊人。早上8点多起床,白天的主要工作是出门巡查,接待,开会,晚上则集中处理文件,制定计划,一直到凌晨3点。而且越是到半夜杨越兴奋。有一次,几个媒体记者联合采访他,开始安排在下午4点,后来推到晚上9点,又推,一直到晚上11点才开始交谈,整个采访时间持续了3个小时,采访完毕,记者们都已经疲倦的不行,而杨卓舒居然还准备接待另一批客人。
如此漫长的工作时间,必须有一批人围绕着他服务。杨卓舒一共有10个保镖,既要负责杨的安全,又要负责杨的生活起居,他们忙碌的程度一点不比杨卓舒少。
杨卓舒真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干,就连请客吃饭也是自己签字买单。有一次,记者亲眼看见杨卓舒在宴请一大批客人吃饭完毕以后,自己跑到吧台和服务生结账,而他的秘书、宣传部长就在旁边。
有记者曾经跟杨卓舒建议,适当对卓达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没等记者说完,杨卓舒就果断否定了这种想法。“我卓达坚决不搞股份制,如果非要搞,也不是现在的办法。”
显然,杨卓舒更相信他自己,据一位熟悉他的人讲,这还不是导致杨拒绝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原因。一位杨过去的同事给记者讲述了一段往事:1960年,不满10岁的杨卓舒与母亲一道出远门,两人走进一个小饭铺,掏出最后一点钱,要了两碗粥和一小碟咸菜。这个时候,饭铺里来了一位年轻小伙子,要了两盘炒菜。处在饥寒交迫中的杨卓舒隔着桌子垂涎三尺地望着,而他的母亲只能用身体挡着杨卓舒的视线。年轻的小伙子看到了这一幕,二话没说,把那盘肉菜给了杨卓舒。一直到现在,杨卓舒仍然记得那一幕。这样惨痛的少年经历与如今对财富的经营思路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尽管杨卓舒已经是亿万富翁,但是少年时代的饥饿感仍然清晰的停留在他的脑海里,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财富的来之不易。
理想主义还是经济笑话?
记者曾经问过几个在杨卓舒身边工作的员工,没有股份,工资也不高(公司宣传部长的工资每月不到3000元),是什么原因使自己愿意在卓达工作呢?这位中层管理员工表达出对杨卓舒无比的崇拜,“跟着杨总,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我们感到自己很崇高。"
那么,杨卓舒究竟是在倡导怎样的理想主义?
为了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杨卓舒亲自撰写了《在理想主义旗帜下集合》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卓达的远景构想、人才观、价值观等经营理念。杨卓舒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在个体户的公司治理机构下,没有高工资,没有员工持股,更没有系统的员工生涯规划,笼络员工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一种思想,树立一面旗帜。
在给员工演讲的舞台上,杨卓舒像一位演说家,用相当煽情的语句对员工进行思想灌输。“决定一切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关系,不是商业技巧,不是经验,不是方法或者秘诀”,那么是什么呢?杨卓舒说,“理想主义是导引我们前进的永远高高飘扬的旗帜”!
不得不承认,杨卓舒对马斯洛的理论梳理颇有中国特色。他把人的状态分成4个层次:第一层为生存层面。杨卓舒告诉他的员工,人不能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一个公司如果仅仅为员工提供工资,那将非常没有意义,没有理想,纯粹为了钱走在一起,这样的公司要垮台,这样的员工要被淘汰。第二层是生活层面。杨卓舒说,生活与生存不同,生活是丰富的,生活由道德、伦理,艺术,以及日常的生活细节构成,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享受生活,我们要向更高的境界出发。于是,杨卓舒开始构建他的第三个层面:理想主义。什么是理想主义,杨这样对他的员工进行宣导。"理想主义就是在什么都不缺少的情况下想到天下所缺,在太平时代想到危机,在美满的生活中发现丑恶,在废墟中看到希望,在一无所有时看待未来的辉煌"。
“但理想主义并不是最高层面,”杨说,“卓达集团就是要有这样一批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优秀员工队伍。”杨卓舒把这种献身精神列为第四层面。而最高的层面乃英雄层面。杨卓舒说,“只有极少数人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才有资格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英雄的行列里。”在杨卓舒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是比尔·盖次,是松下,是洛克菲勒。”是那些拥有财富以后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富翁们。
这就是杨卓舒用理想主义管理公司的全部思路。他把公司的经营理念定义为“追求卓越,德达天下”。不知道在卓达,有多少人在杨卓舒的豪言壮语中兴奋不已。市场经济有着自身严格的价值规律。利益的驱动,资源的优化配置,都不是依靠一些形而上的精神动力就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我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都必须如此。
说的清还是说不清?
在河北,很多人都知道杨卓舒捐了不少钱,扶助了不少失学的孩子。记者手里有一份卓达集团的宣传册,上面清晰的登载着杨卓舒这些年的社会公益事业捐助表。据杨卓舒自己介绍,这些年,卓达集团共计捐款高达4000万元人民币,救助失学儿童超过一万人次。为此,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杨极高的荣誉。
但对有些数字卓达要含混得多。记者问杨卓舒卓达的纳税情况,他犹豫了一下,回答道,“2001年,我们的税收的确不高,估计在2000万元左右。"我们不知道这个数字的准确性有多大,记者曾给杨卓舒的一位秘书打过电话,希望得到卓达2001年全年和2002年上半年的纳税明细表,在拒绝提供情况之后,这位秘书地对记者说,"我们从来不向媒体提供诸如纳税明细,销售收入等一类具体的数字,请媒体理解,因为我们是房地产公司。"
成功道还是空手道?
我们最后一次采访杨卓舒是在8月20日,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你的摊子铺得很大,钱从哪里来?”
杨卓舒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他那宏大的演讲天才。
——你问我钱从哪里来?我告诉你,我不依靠银行,我的项目好,银行还要追着给我贷款,你去问石家庄的各家银行,他们哪个不巴结我,哪个不求着我到他们那里贷款?
——我自己有个“一瓢水”的投资理论,我叫它“无中生有”理论,你也可以叫做“空手道”。北方农村有机井,一根铁管插到地下,你只要端一瓢水倒进去,里面的水就会无穷尽地流出来。投资就是这个道理,我用一瓢水的资金激活无穷多的资金,什么项目我都能完成。
——企业经营最好的境界是“道”,什么资金,什么管理,都是“术”。老子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要认识“道”的深刻含义,非常不容易。我自己认为是掌握了这个“道”,而相当多的企业家只是在“术”的层次上打拼,差别当然非常明显。

没有评论:

博客归档